有哪些
試運行操作規(guī)程
試運行是項目實施的關鍵階段,它涵蓋了系統調試、性能測試、功能驗證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旨在確保設備或系統的穩(wěn)定運行。試運行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1. 系統準備:完成硬件安裝、軟件配置、網絡連接等基礎工作,確保所有組件正常就緒。
2. 單元測試:針對各個模塊進行獨立測試,確認每個部分的功能符合設計要求。
3. 集成測試:將所有模塊組合起來,檢驗它們之間的協同工作能力。
4. 系統測試:模擬實際環(huán)境,全面檢查系統整體性能和穩(wěn)定性。
5. 用戶接受測試:邀請最終用戶參與,收集反饋,優(yōu)化用戶體驗。
6. 故障排查:記錄并解決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問題,確保問題閉環(huán)。
目的和意義
試運行的目的在于:
1. 檢驗設備或系統的實際運行效果,找出潛在問題,降低正式運營風險。
2. 提高用戶滿意度,通過試運行調整和優(yōu)化,滿足用戶需求。
3. 確保安全合規(guī),驗證設備或系統是否符合行業(yè)標準和法規(guī)要求。
4. 培訓操作人員,讓他們熟悉設備或系統的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注意事項
1. 試運行前,確保所有相關人員都了解操作規(guī)程,明確各自職責。
2. 制定詳細的試運行計劃,包括時間表、測試場景和預期結果。
3. 實施過程中,做好詳細記錄,包括測試數據、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
4. 對于發(fā)現的問題,務必追蹤到底,直至問題完全解決。
5. 保持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及時更新試運行進度和結果。
6. 在試運行結束后,進行總結分析,提煉經驗教訓,為后續(xù)改進提供依據。
試運行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過程,需要團隊協作,遵循規(guī)范,以確保設備或系統在正式運行時能夠順暢無阻。務必以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確保試運行的成功,為項目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試運行操作規(guī)程范文
第1篇 電梯整機調試、試運行安全技術操作規(guī)程
1、進入作業(yè)場所必須按規(guī)定穿戴好安全防護用品。
2、各種電器工具使用前要檢查絕緣強度,以防觸電。
3、整機調試、試運行人員必須按照有關的工藝規(guī)定進行操作。
4、整機調試試運行工作,必須由現場負責人負責進行安全技術教育。
5、當各項安全保護裝置皆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下,當曳引機、電動機等都有足夠的潤滑時,才可做空載試運行。開始應慢車行駛,在整個高度內運行一周,每到達一個樓層,稍停一定時間防止電動機過熱,應保證電梯運動方向與操縱箱和其它指示器所示的方向相符合,然后滿速運行,同時對運行性能、起動加速、減速制動、運動平衡性,平層準確性作必要的調整。
6、做靜力試驗時轎廂位于最低停站位置,其試驗時間及負荷必須符合工藝要求。
7、靜力試驗合格后,方可按工藝要求做運行試驗。
8、運行試驗合格后,方可按工藝要求做超載試驗。
9、試運開車人員必須服從整機調試人員指揮。
10、整機調試、試運行工作結束后,應將電梯停在最低層,然后切斷電源,拆除調試工裝。
第2篇 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調試運行操作規(guī)程
1 鍋爐啟動調試
1.1 鍋爐調試重要性
鍋爐啟動調試是全面檢驗主機及其配套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和生產準備工作的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保證今后鍋爐安全、可靠、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程序。通過啟動調試應達到如下目的:檢驗鍋爐、輔機、控制系統等設備的安裝質量;確保管道內表面清潔、管道內無雜物;初步了解鍋爐和主要輔機等設備的運行特性;檢驗鍋爐控制系統、保護系統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初步檢驗鍋爐和輔機滿負荷運行能力;發(fā)現鍋爐和輔機等存在的重要缺陷,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時也培訓了有關運行人員對設備性能的了解及運行的初步調整,為試生產和商業(yè)運行打好基礎。
1.2 鍋爐整體啟動前的準備
鍋爐整體啟動試運前,應已完成各系統主要設備的分部調試外,還須完成鍋爐的水壓試驗,烘爐,冷態(tài)空氣動力特性試驗,清洗鍋爐本體,蒸汽管道吹掃,鍋爐點火試驗,鍋爐安全閥整定,輔機聯鎖保護試驗,鍋爐主保護試驗等主要工作。冷態(tài)啟動前,通常按調試大綱、運行規(guī)程及鍋爐使用說明書,對鍋爐本體及其汽水系統、煙風系統、燃燒系統,有關的輔機、熱控、化學水處理設備以及現場環(huán)境等進行全面檢查,以滿足鍋爐安全啟動條件。
2 水壓試驗程序
2.1 介紹
水壓試驗是對安裝完畢的鍋爐承壓部件進行冷態(tài)檢驗,目的是檢查鍋爐承壓部件的嚴密性,以確保鍋爐今后的安全、經濟運行。
在所有受壓件安裝完畢之后,除那些在化學清洗需拆除外,鍋爐應以設計壓力的1.25~1.5倍進行初始水壓試驗。根據安全的要求,受壓部件檢修后的水壓試驗通常在正常的工作壓力或設計壓力下進行。
鍋爐的汽水系統、過熱器和省煤器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水壓試驗,水壓試驗的壓力為鍋筒工作壓力的1.25倍;再熱器則以再熱器出口壓力的1.5倍單獨進行水壓試驗。如果鍋爐在再熱器進口沒有安裝截止閥,這些進口應該用盲法蘭隔斷。
水壓試驗程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場條件和設施,初次水壓試驗程序必須符合鍋爐法規(guī)的技術要求。通常應遵守下列基本程序:
2.2 準備工作
1) 在向水冷壁和過熱器開始充水前,應確認所有汽包和集箱中的外來物質都已清除。關閉所有疏水閥。充水時,打開所有常用的放氣閥(例如過熱器連接管道放氣閥、省煤器連接管道放氣閥、汽包放氣閥)。
2) 在進行高于正常工作壓力的水壓試驗前,所有安全閥均應按照有關制造商的要求裝上堵板。如果水壓試驗在等于或低于正常工作壓力下進行,則只需關閉安全閥本身就夠了。請參閱安全閥制造商的說明書。
2.3 充水
1) 通過一只適當的出口接頭(例如末級過熱器出口集箱的疏水管或排氣管)給過熱器充水,直到所有部件都充滿水,并溢流入汽包為止。
2) 當水溢流入汽包時,即停止通過過熱器出口接頭的充水,關閉過熱器的充水和排氣管接頭。
3) 用與過熱器同樣的方法給再熱器充水。當水從所有再熱器排氣閥溢出時,停止給再熱器充水。
4) 通過正常充水接頭繼續(xù)給鍋爐充水。如果鍋爐是通過省煤器上水,則省煤器再循環(huán)管路閥門(如果有)應處于全開位置。這樣易于充水,且能盡量減少夾入的空氣。
5) 繼續(xù)充水,直到水從汽包排氣出口溢出,然后關閉所有排氣閥。
2.4 充水用水
用戶應提供如下規(guī)定的處理水。上水溫度一般為40℃~70℃,與汽包壁溫差≯50℃。一旦過熱器與再熱器充滿水后,就應從過熱器排氣口或疏水口取樣,進行分析,以確保所充的水中不含雜質。
水質要求:
過熱器與再熱器(可疏水與不可疏水的部件):充以處理過的冷凝水或處理過的除鹽水。處理應包括10ppm的氨和200ppm的聯氨。按照這種辦法處理過的水,其ph值為10左右。
應避免使用由固體化學物處理過的水充水。因為固體物質沉淀于過熱器與再熱器中,從傳熱和腐蝕觀點上來說都是有害的。含有不銹鋼管的過熱器和再熱器,在存在苛性堿和氯化物的條件下特別容易產生應力腐蝕裂紋。
鍋爐機組的其余部分:用處理的冷凝水或處理過的除鹽水,或者在沒有這種水質時,就用10ppm氨和200ppm聯氨處理過的清潔過濾水充水。
2.5 水壓試驗
按照鍋爐法規(guī)的要求進行水壓試驗。如果受壓部件的金屬溫度及汽包壁溫低于30℃,則不得進行水壓試驗。
2.6 水壓試驗后的規(guī)程
2.6.1 通過汽包的排氣口引入氮,使機組充壓至21~34kpa左右。
2.6.2 在機組啟動之前,除掉所有水壓試驗堵頭和安全閥的墊塞。
1)由于鍋爐在水壓試驗與第一次煮爐以及酸洗之間通常會延遲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機組應維持充滿水的狀態(tài),以不致使空氣進入。
2)如果在結凍的氣溫下,對可疏水管圈中的水,可以用充氮來替代,而機組可在充氮壓力下停運保養(yǎng)。對不可疏水的過熱器(再熱器)管圈中的水,可用臨時加熱設備將其溫度維持在結凍溫度以上。
3)再熱器亦能用關閉再熱器進口截止閥在充氮壓力下停運保養(yǎng),或者,如果沒有裝設截止閥,則可用裝設盲板來維持。
3 水處理(略)
水處理和鍋水不在本公司控制范圍之內,電廠實際操作時應遵照鍋爐行業(yè)標準即可。鍋爐的成功運行依賴于給水的嚴格控制和靈活操作,以避免與水和蒸汽相接觸的鍋爐金屬表面產生腐蝕和結垢,這點對鍋爐是非常重要的。
4 烘爐
4.1 烘爐目的
循環(huán)流化床鍋爐的爐膛和煙道內表面,均敷設了大量的耐磨耐火磚、耐火保溫磚,耐磨耐火、耐火保溫澆注材料等。這些防磨材料雖然經過空氣的自然干燥(一般三天以上)后,整個耐火材料內仍殘留一定量的自由水份。若材料不經烘爐直接投入運行,其水分受熱蒸發(fā)使體積膨脹而產生一定的壓力,致使耐火材料發(fā)生裂縫、變形、損壞、嚴重時耐磨材料脫落。因此,鍋爐在正式投入運行以前需按控制加熱的方法進行烘爐,同時烘爐還可以加速爐墻材料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使其性能穩(wěn)定,以便在高溫下長期工作。
4.2 烘爐前的準備工作及應具備的條件
1) 鍋爐本體、回料系統及煙風系統的安裝工作結束,耐磨耐火材料施工完畢,漏風及風壓試驗合格。
2) 打開各處門孔,自然干燥72小時以上。
3) 進行爐膛、煙風道、旋風分離器、回料裝置、冷渣器及空氣預熱器等內部檢查、清除雜物。
4) 旋風分離器頂蓋上安裝臨時排汽閥,分離器出口煙道安裝臨時隔墻。
5) 燃油系統安裝完畢,水壓試驗、儀表試驗等所有工作已完成,可向鍋爐啟動燃燒器正常供油。
6) 鍋爐膨脹指示器安裝齊全,指針調整至零位。
7) 鍋爐有關的熱工儀表和電氣儀表均已安裝和試運完畢,校驗結束,可投入使用。
向鍋爐上化學除鹽水至正常水位或低于正常水位50mm,并將水位計沖洗干凈。
4.3 烘爐的方法及過程
耐磨耐火材料主要布置在爐膛布風板、爐膛錐段部分、爐膛上部的水冷屏和屏式過熱器下部表面及穿墻部分、旋風分離器(包括進出口煙道)、回料器、冷渣器等部位。這些防磨材料雖然經過空氣的自然干燥(72小時以上)后,整個耐火材料內仍殘留一定量的自由水份。因此,鍋爐在正式投入運行以前需按控制加熱的方法進行烘爐。耐磨耐火材料的烘爐曲線,應由保溫材料廠家、用戶和鍋爐制造廠共同制定。
烘爐的熱源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使用木柴和啟動燃燒器或安裝臨時烘爐機。目前,國內常用木柴和啟動燃燒器加熱和控制爐膛及煙道溫度的方法,該方法不需添加額外的加熱設備,烘爐準備工作也相對簡單,但火焰區(qū)域的熱負荷較高,且煙氣升溫速率和時效的同步性也相對較難以控制。而國外利用爐膛和煙道上的人孔門及看火孔,在敷設有耐磨耐火保溫材料的部位處,分別布置臨時烘爐機加熱和控制溫度,用這種方法加熱產生的熱源是熱空氣,不會直接沖刷耐火保溫材料和產生局部區(qū)域高溫,且容易控制爐膛和煙道不同溫度的需要。因此,從滿足烘爐工藝要求而言,我們認為國外采用的方法更科學、更合理。
本說明書推薦美國alstom公司使用臨時烘爐機加熱cfb鍋爐的烘爐方法。
耐火材料的烘干僅僅是完成工程計劃中的一個階段,但是對于cfb鍋爐來說是非常重要一環(huán)。在國外,這項工作由選定的耐火材料安裝者提供臨時用烘爐機來實施完成。
耐火材料烘干程序一旦開始后,必須按溫度控制曲線連續(xù)烘干,不許有任何中斷,直至烘爐完成。這對于底烘干耐火材料是極其重要的。
烘爐加熱升溫、保溫和冷卻速率詳見圖二,爐膛溫度升溫至370℃開始保溫,分離器、回料器、冷渣器及煙道部分升溫至650℃開始保溫,分別保溫一段時間后冷卻下來。預期耐火材料的加熱和冷卻階段的連續(xù)時間大約5~6天。
4.3.1 工程進度應滿足烘爐要求
1)水壓試驗已完成。
2)所有排氣和疏水管道已連接完成至大氣和排水系統。
3)所有水和蒸汽管道吊架已正確安裝在冷態(tài)位置。
4)允許煙氣流出煙道的煙囪已完成。
5)電除塵器煙道已經可使用,爐膛出口、后煙道、省煤器、空預器、電除塵器和煙囪的所有管道系統完成。
6)灰斗底部應安裝盲法蘭或安裝灰處理設備,預防煙氣逸出。
7)后煙道門孔關閉。
吹灰器孔安裝吹灰器或臨時性將孔封堵,防止煙氣逸出。
9)旋風分離器頂蓋上安裝臨時排汽閥,分離器出口煙道安裝臨時隔墻。
10)爐膛和分離器上的門孔關閉,以防止熱量從門孔逸出。
11)鍋筒上水至正常運行水位。
12)烘爐啟動前先調整主蒸汽排氣和疏水門:
汽包排汽門 關/開至175pa
主蒸汽排汽/放水 打開
啟動排汽閥 開25%
再熱器排汽/放水 打開
調整風機進口動葉與擋板開度應一致。
一次風機進口動葉 5%-10%
二次風機進口動葉 5%-10%
引風機進口動葉 5%-10%
二次風機上部/下部擋板 關閉。
13)耐火材料烘干期間,維持汽包正常水壓。
14)烘爐期間監(jiān)視進入預熱器的煙氣溫度。
15)在烘爐保溫期間應巡回檢查鍋爐和后煙道膨脹。
16)烘爐期間記錄所有鍋爐膨脹。
4.3.2 對電廠配合烘爐的要求
1) 烘爐時水質合格。
2) 烘爐期間,給水系統或臨時供水系統可靠使用,并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合格水質。
3) 烘爐期間排污系統有效投用,烘爐過程完成后鍋爐要放水。
4.3.3 烘爐設備、控制、儀器及服務
下列設備、控制、儀器和實施,由負責耐火材料烘干的公司承擔。
1) 臨時加熱用的烘爐機、吹掃和點火裝置。
2) 每套烘爐機使用15英尺長的供油軟管。
3) 計算機控制系統。
4) “k”型熱電偶。
5) 記錄每根熱電偶溫度的記錄儀。
6) 運行人員24小時不間斷輪換。
7) 提供烘爐報告(包括概述、烘爐記錄的原件復印和電子版)。
4.3.4 持續(xù)時間。
1) 準備時間從交付烘爐用設備起大約4周。
2) 安裝管道至烘爐機位置約1周。
3) 設備啟動準備約3天。
4.3.5 其他要求
1) 提升烘爐機的升降機/起重機(800 kg)。
2) 烘爐時利用壓縮空氣(3m3/h/burner,0.25mpa),霧化燃料油。
3) 電功率,50~100kg/h燃油×14只烘爐機。
4) 連接到烘爐機的供油管,在接近鍋爐終端15英尺的管子用軟管。
5) 在布置有臨時烘爐機區(qū)域至少有3英尺×3英尺平面空間。
4.3.6 鍋爐烘爐用烘爐機和熱電偶位置示意圖(見圖一)
烘爐機布置(共14只):
1)爐膛布置4只烘爐機。
2)在爐膛灰料返回管處布置2只烘爐機。
3)2臺冷渣器共布置4只烘爐機。
4)回料器布置2只烘爐機,每個回料器布置1只烘爐機。
5)爐膛出口/分離器進口管道共布置2只烘爐機。
熱電偶布置(共34點):
分離器進口(1) (2)
分離器本體(1) (2)
分離器出口(1) (2)
回料器(1) (2)
回料腿(1) (2)
冷渣器(2) (4)
爐膛底部 (4)
爐膛上部 (4)
過熱器分隔屏(1) (12)
4.3.7 輔助燃料供應
1)丙烷(c3h6)
儲存箱—能儲存丙烷10000加侖的容量。
丙烷汽化器—將液態(tài)丙烷加熱至汽化狀態(tài)的丙烷加熱器。
液體供應管道—用鋼管連接儲存箱至丙烷汽化器。
蒸汽供應管道—連接蒸汽至燃燒器的管道應具有可伸縮性。
壓力調節(jié)器—從加熱系統出來的丙烷要進行減壓。
2)燃料油
儲油箱—儲存充足的燃油,滿足烘爐需要。
泵—通過泵和輸油管道,將油輸送到鍋爐區(qū)域。
增壓泵(如果需要)—如果供油泵出力不夠時需要增壓泵。
3)臨時燃油系統
儲藏區(qū)—在鍋爐旁邊或兩臺鍋爐之間安置臨時儲藏區(qū)。
臨時儲藏箱—臨時儲藏箱(卡車油灌箱)和位置旁有標志。
臨時管道—從儲藏箱至鍋爐區(qū)域,再到臨時燃燒器的連接。另外,有回油管路的都必須安裝隔絕閥。
4.3.8 第一次啟動時升溫要求
在使用烘爐機烘爐結束后,所有的烘爐機及其相關裝置應全部拆除,當機組具備整組啟動條件后,在第一次啟動時,為了保護耐火材料應首先用鍋爐主油槍按下圖曲線升溫。為滿足升溫曲線的要求,油槍投運時油量和油槍投運數量應予嚴格控制。
5 鍋爐冷態(tài)空氣動力場試驗
5.1 試驗目的
冷態(tài)通風試驗的目的是為鍋爐在第一次點火之前作初步調整。通過冷態(tài)試驗了解和掌握爐內氣流流動特性,各風量調節(jié)裝置及流量分布的特性,檢查布風板配風的均勻性,流化床的空床阻力和料層阻力特性,找出臨界流化風量,為鍋爐的熱態(tài)運行提供參考資料,以保證鍋爐燃燒安全,防止床面結焦和設備燒損。
5.2 試驗主要內容
1) 爐膛通風回路試驗;
2) 一、二次風風機、高壓流化風機、冷渣器流化風機的性能測定;
3) 給煤機風量分布特性試驗;
4) 一、二次風風量測量裝置的標定;
5) 各個風門檔板調節(jié)特性的測定;
6) 回料器、潤滑風風量的測定;
7) 啟動燃燒器風量與擋板開度特性試驗;
流化床的空床阻力和料層阻力特性測定:
9) 測量布風板風量分布特性試驗;
10)冷渣器進渣機械控制閥冷態(tài)特性試驗;
11)臨界流化風量試驗;
12)風力播煤裝置的播煤特性;
13)冷渣器、回料器風量流動特性;
14)設備必需的吹掃風量。
5.3 一、二次主風道和分支風道的風量標定
對于布置流量測量裝置的風道,均應進行風量標定。
5.4 空床阻力特性試驗
空床阻力特性試驗即布風板書阻力試驗,是在布風板不鋪床料的情況下,啟動引風機、一次風機,記錄一次風風室壓力和爐內密相區(qū)下部床壓,二者的差值即為布風板的阻力,繪制冷態(tài)的一次風量與布風板阻力關系曲線,通過溫度的修正,相應可得出熱態(tài)的一次風量與布風板阻力關系曲線。鍋爐運行時,當床壓測點出現故障,依據風室壓力和風量與布風板阻力的關系曲線,也可判斷出床上物料量的多少,以減少運行的盲目性。
5.5 臨界流化風量試驗
該項試驗前的各項冷態(tài)測定試驗是在未填加床料下進行。而所謂臨界流化風量是指床料從固定狀態(tài)至流化狀態(tài),所需的最小風量,它是鍋爐運行時最低的一次風量。測量臨界流化風量的方法:將床料填加至靜高760 mm(沙子)、880mm(灰),增加一次風量,初始階段隨著一次風量增加,床壓逐漸增大,當風量超過某一數值時,繼續(xù)增大一次風量,床壓將不再增加,該風量值即為臨界流化風量。另外,可用逐漸降低一次風量方法,測出臨界流化風量。記錄風量和床壓值,繪制一次風量與床壓的關系曲線。建議選取床料靜高700、800mm、900mm三個工況測量臨界流化風量。
5.6 流化質量試驗
在床料流化狀態(tài)下,突然停止送風,進入爐內觀察床料的平整程度。若發(fā)現床面極不平整甚至有“凸起”現象,應清除此區(qū)域的床料,查找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及時處理。
.6 化學清洗推薦程序
在一臺新鍋爐投運以前,受壓件的內表面包括省煤器,應該清洗以除去任何殘留物質。另外,除清洗鍋爐內表面外,還應清洗鍋前系統以除去相同的物質。
本章節(jié)僅介紹用低溫、低泡沫清潔劑借助于臨時外置循環(huán)泵強制循環(huán)進行清洗。它是一種有效、快速且經濟的清洗方法。
由于商用清洗劑濃度有變化(例如水稀釋),應檢查商家推薦的濃度。一般建議清潔劑濃度在環(huán)境溫度下21℃時為0.6%體積百分比(即每167l水加入1l清潔劑)。如果鍋爐在65.6℃以上清洗,建議清洗劑濃度為0.3%體積百分比。
6.1 清洗的準備
1) 在汽包中的所有水/蒸汽分離裝置已安裝。
2) 提供一臺容量為14 t/h的臨時循環(huán)泵來循環(huán)爐膛中的溶液。此泵應該以爐膛下集箱和蒸發(fā)屏集箱底部作溶液抽吸點,溶液從省煤器進口集箱排出。泵到這些鍋爐位置上的管道尺寸應匹配。所有連接到鍋爐的高壓管道和到循環(huán)泵的輔助管道,在最后連接到鍋爐和泵之前,必須進行沖洗。為了防止溶液短路,汽包下降管應該封堵或加節(jié)流圈。
3) 為了減少外來物質從鍋前系統帶到鍋爐,鍋前系統也應進行相同的清洗。
4) 清洗期間,所有鍋爐儀表導管(水位表接管除外)應進行隔絕。
5) 提供一根臨時管道在低位集箱和/或循環(huán)泵吸入處與化學清洗噴嘴相連。這根管道用來引入清洗劑。
6) 提供一根有足夠尺寸的臨時或永久性疏水管道,能在60分鐘內快速將水排出鍋爐。聯接到鍋爐底部的永久性疏水閥和管道的大小,應滿足通過雙聯閥和管道時假定80%壓降的要求,20%的壓降通過臨時管道排放。如果清洗劑能暢通無阻地排出,正常的鍋爐疏水系統就能投用。
7) 應該提供帶有閥門的取樣接口,并應附有適當的標簽。
在清洗前,應盡最大可能將鍋筒和集箱中的殘渣進行機械清除。檢查所有鍋筒內部的螺栓密封部件。
9) 全部受壓件必須進行仔細檢查是否有堵塞并應進行必要的水壓試驗。鍋筒內部的排污管和加藥管應進行檢查,并證實其內部是暢通和干凈的。
10) 在清洗期間,值班的運行人員應熟悉正常的燃燒和運行程序以及預防措施,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應特別注意采取可能引起泄漏的措施,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在意外泄漏事件發(fā)生時保護人身安全。
11) 用去鹽水反充過熱器,確保過熱器充滿以便于觀察鍋筒水位的增加。
6.2 環(huán)境溫度下清洗劑沖刷
鍋爐、蒸發(fā)屏和省煤器充水至水位計底部水位在可見范圍。通過臨時化學管道慢慢注入清潔液,再加入水直到水位高出鍋筒中心線5厘米。一旦該水位建立,啟動臨時循環(huán)泵。監(jiān)視鍋筒放氣閥且確認不起泡沫,加入所需的抗泡沫劑。倘若水位高而不可見,則需要進行排污。在另一方面,必須限制排污量以避免水位太低而不可見。清潔劑的化合性和表面活性能夠用于清洗,且根據污染控制的需要可以改變配方。
鍋水應定時取樣,且應檢測其油脂物質的存在和混濁度。為了監(jiān)察控制的需要應定量檢測油脂物質。
蒸發(fā)屏和省煤器用純凈的清洗水填充至玻璃水位計頂部。鍋爐充滿后,用除鹽水通過集箱出口反充過熱器直到水溢入鍋筒。同前面那樣,對鍋爐、蒸發(fā)屏和省煤器進行疏水。
應對汽包內部進行一次檢查,倘若檢查表明其清潔度不能令人滿意,則應重復進行清洗程序。
6.3 注意事項
1) 清潔液的排放不需要在充氮的條件下進行,氮是無毒氣體,但是不利于人的呼吸。倘若鍋爐在疏放時采用充氮,而在疏放后又需人員進入,則在允許人員進入以前,必須進行適當的通風。
2) 倘若清洗后鍋爐保留一或二天以上空閑,則鍋爐和過熱器需要像保養(yǎng)程序所描述那樣進行保養(yǎng)。
3) 過熱器反沖完成前,對所用的水進行化學分析(導電度、ph和氯)以確認不存在污染。
4) 在清洗完成和鍋爐點火前,過熱器、再熱器和蒸汽管路中的水應取樣分析檢查是否污染。
5) 在化學清洗期間,由于疏忽使清潔劑溢入過熱器,此時應在允許點火以前,必須以足夠的流量進行徹底的反沖洗,以保證除去各種污染物。
6) 在化學處理過程中,應特別小心防止清洗液對人身的傷害。
7) 檢查汽包,從汽包內表面除去疏松的沉積物。
檢查可打開的低位集箱和蒸發(fā)屏集箱,并用清洗水沖洗。
7 蒸汽管道吹掃程序
7.1 蒸汽吹掃目的
在新機組啟動之前對主蒸汽管路和再熱蒸汽管路進行吹掃,是為了去除過熱器、再熱器及蒸汽管道內在安裝完畢后所殘留的一切外來雜質。如果這種雜質在初始運行時進入蒸汽設備系統或汽輪機,將會引起重大事故。
對于老機組,在主要受壓部件檢修之后,亦存在外來物質進入系統的可能性,因此也有必要考慮對蒸汽管道進行吹掃。
7.2 責任
因為蒸汽管道吹掃主要是為了防止蒸汽系統裝置或汽輪機發(fā)生損壞,決定蒸汽吹掃效果的責任取決于用戶。
以蒸汽管道吹掃為目的的任何臨時管道系統的設計、制造和安裝以及對超壓或超溫的保護等均屬用戶的責任。
7.3 總則
為了獲得最佳的沖管工況,蒸汽管道吹掃時,系統中的蒸汽流動工況應等于最大負荷時的正常運行工況。由于在排向大氣時的吹掃工況不可能和運行時的工況重復一致,所以希望能產生一等效的工況,即沖管時采用低壓蒸汽的流量乘以速度之積,等效于正常的滿負荷工況。必須根據整個系統包括臨時的管道流動阻力來決定總的可能得到的流量。這通常由負責吹掃系統的設計人員確定。
第3篇 電梯整機試運行安全技術操作規(guī)程
1、進入作業(yè)場所必須按規(guī)定穿戴好安全防護用品。
2、各種電器工具使用前要檢查絕緣強度,以防觸電。
3、整機調試、試運行人員必須按照有關的工藝規(guī)定進行操作。
4、整機調試試運行工作,必須由現場負責人負責進行安全技術教育。
5、當各項安全保護裝置皆處于正常工作狀態(tài)下,當曳引機、電動機等都有足夠的潤滑時,才可做空載試運行。開始應慢車行駛,在整個高度內運行一周,每到達一個樓層,稍停一定時間防止電動機過熱,應保證電梯運動方向與操縱箱和其它指示器所示的方向相符合,然后滿速運行,同時對運行性能、起動加速、減速制動、運動平衡性,平層準確性作必要的調整。
6、做靜力試驗時轎廂位于最低停站位置,其試驗時間及負荷必須符合工藝要求。
7、靜力試驗合格后,方可按工藝要求做運行試驗。
8、運行試驗合格后,方可按工藝要求做超載試驗。
9、試運開車人員必須服從整機調試人員指揮。
10、整機調試、試運行工作結束后,應將電梯停在最低層,然后切斷電源,拆除調試工裝。